根据来自中汽协会的数据显示,今年1-8月全国汽车销量达到1821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不断提升,达到537万辆,8月份数据显示,新能源汽车的销量为84.6万辆,较7月份的78万辆增加了8.5%。
高通在新能源座舱芯片中占比42.5%
基于BGD的数据监测显示,基于8月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高通在座舱芯片市场一骑绝尘,达到42.5%的市场份额,主要是由于比亚迪和众多国内造车新势力基于高通芯片对智能座舱的精心打造,但我们同时也能够看到,高通市场份额中,占比较高的仍然是工规芯片QCM6125,比行业天花板SA8155P的市场份额要高出6个百分点。不得不说,工规车用依然是本土市场的一大特色。
图.8月国内新能源汽车座舱芯片份额

MTK芯片集中在传统车厂A级新能源座舱
借助于部分传统车厂的A级新能源汽车,MTK在座舱领域拿到9%的市场份额,由于此前基于MT6735的座舱系统常被用户所诟病,目前市场上已绝大多数都是Tier1厂商基于MT8666开发的座舱系统。目前在国内新能源市场,中高端车型中使用基于MTK座舱解决方案的案例很少,但从智能手机市场的竞争经验看,MTK在座舱市场的发力只是时间问题,“不求领先,紧紧跟随”的情况一样会出现在汽车市场。
日本汽车品牌更倾向于瑞萨芯片
老牌日本车企,类似于丰田、日产等,仍然在使用延续了几代产品的瑞萨座舱芯片,稳定性好,操控也简洁、流畅,但智能化的体验总感觉有一丝不足,未来在更多人机交互方面相信几家日本车企也会面临选择。受合资方的影响,类似于部分广汽传祺、埃安的车型,也沿用了此前成熟的座舱系统,这也使得瑞萨座舱芯片在国内市场达到8.6%的市场份额。
保守的海外车厂也纷纷拥抱高通下一代产品
此外,更多海外车厂,包括特斯拉、大众、奔驰、宝马等,仍然在使用基于AMD、Intel、Nvidia和三星芯片实现的座舱系统。传统老牌车厂对汽车技术似乎略显保守,但对“车规级芯片”的使用则异常坚定。随着智能汽车用户体验需求的逐渐提升,海外大厂纷纷计划拥抱高通下一代产品,在Linux车控系统的基础上,采用双系统方式提升用户的交互体验,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5-8年,高通在全球汽车座舱的市场份额又会得到进一步提升。
汽车智能化的未来是智驾,但短期内普及用户对智能化认知的还是大屏
伴随着新能源汽车销量的增加,用户对“智能”汽车的认知快速提升,尽管辅助驾驶到自动驾驶的演进是汽车真正智能化的路径,但普通用户对中控大屏的认知往往更为直观,座舱智能化带来的体验会让用户更简单直接的理解智能汽车的含义。
新能源汽车的座舱中控大屏已经是标配设备,但这块屏幕给用户带来的功能还是有很大区别,入门级的中控屏往往局限于简单的娱乐和导航,也就是仍局限于直观化的“座舱域”控制;而高端车则将座舱娱乐系统、仪表、跨域控制以及辅助驾驶集于一体,使用户与汽车之间的交互更加集中且友好。按照目前车厂以及芯片厂商的路线规划,未来用更集成的方案实现汽车五大功能域的控制,将是技术演进的必然方向。